#關於磨缽_之一 看見花瓣盛開的聲音
這篇的靈感出現得很突然,但卻是理論與實際並重,用理性客觀來解釋較感性主觀認定的事實。若沒有缽在手上或是沒有磨缽經驗者比較難理解,但或許這篇可以種下一些音緣/因緣種子。
原本只是打算簡單分享一個好玩的發現,但越寫心得越多,不妨就寫完整一點當做上完工作坊的同學日後複習材料好了。都是要在日後自己的練習才能心領神會。重點在於硬技巧之外的一些心法上的提醒。
是這樣的
最早在學缽時,記得啟蒙老師(另文介紹)說過一句話到現在還是印象特別深刻,
她說,磨缽時要磨出「花瓣」的聲音。
當時,!!!!!!!!!!????????
自己應該知道怎樣的磨缽聲才叫做花瓣的聲音,就是那一陣陣低沉穩定的嗡~~嗡~~嗡~~聲,但該怎樣去認定呢? 除了主觀的感覺外或許有別的方法來客觀認定吧?
突然這兩天熊熊想到,這一陣子以來用蘋果手機內建軟體「語音備忘錄」錄音時就可以「看到」花瓣的「聲音」。趕快跟大家分享一下。真的蠻有意思的喔~~
不論有否來上過凱文的一日工作坊,只要手上有缽且也有在磨缽練習的讀者朋友,
都歡迎一起來練習看看你自己的磨缽音是否有花瓣。
特別是有上過工作坊的同學,這是除了以缽裝水之外,這是另一個很棒很實際的檢驗方法喔~~
是利用軟體錄下聲波的波形圖來識別。用同一顆缽磨出四張不同波型來說明,個人主觀上認為:
真的是一瓣瓣的花瓣呢~~
四個波形都是在相同的時間單位內
- 是用最適中、也是最舒服的速度跟力度,均勻的3.5個花瓣
- 速度跟力度都增強,均勻的5個花瓣
- 速度跟力度都降低,只有微微的振動跟聲音,均勻的2.5個花瓣
- 速度跟力度都不均勻,刻意急躁的,不均勻的大小跟波形達7片葉子?
幾點主觀意見上的提醒
- 主觀上沒有哪一個比較好,所以不是要比波大波小或是波多波少
- 客觀上需因不同的場合需求來認定,但也沒有一個絕對標準
比如,
@ 自我靜心時1.跟3是比較適合的、
@ 在個案或為親朋好友服務時,3就不太夠用
@ 若個案放身體上磨缽時,若該處的能量較不通暢,就非得用上2. 甚至要給予更多力度跟速度
- 重點要看能否優雅地、鬆鬆地、穩穩地以某一個固定的速度力度磨出「絕大多數」穩定均勻的花瓣波形達1分、3分、5分、10分、甚至20分鐘、30分鐘~~~不需要比時間長短,也不是不能失誤。
- 再進階看能否隨意轉換速度跟力度磨出不同的波型依舊能保持「絕大多數」穩定均勻的花瓣波形。
- 請記住,磨缽千萬不能急,磨缽的用意就是要打破總是急急忙忙的慣性,要讓自己慢下來,越急越躁越磨不好,不急不急,讓自己慢下來專注在手上的磨缽棒跟振動感。
- 這是慢慢的累積跟練習,不建議以一種苦練給自己設目標的方式來磨缽,輕鬆以對,3天5天不碰缽也沒關係的,一切都要由心流動、自由寫意地流動。
- 另外,也試過大小不同的缽,都是幾乎接近的花瓣數,所以跟缽的大小沒有太大關係,小缽要磨穩定對初學者是較難一點點。
工作坊在正式進入實做練習時都會先設下2句話,並在課程結束後讓大家來分享對這兩句話的感受
- 從敲磨缽的角度:磨缽比敲缽更容易專注、更容易靜心 (獲得百分之百同意)
- 從聽缽者角度:聽磨缽音比聽敲缽音更容易放鬆更快進入靜心安靜的狀態
第一句話獲得百分之百的同意
第二句話獲得約9成的同意,個人觀察,是因為對磨缽還不熟悉,會磨出高頻尖銳的聲音、或者還不夠穩定磨出鏗鏗鏘鏘的雜音。
「磨缽是頌缽的精隨」、以及「寧可不敲,不可不磨」這句8成是認真2成是半開玩笑的說法都是凱文自己的個人主觀意見,也不難理解為何凱文這麼看重磨缽。
回到老話,當自己夠穩定夠安靜,才能把同樣的能量品質帶給他人。
所以一切都要從把自己照顧好開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