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_之憤怒與生氣(下)
如果,合理地適度地表達情緒與真實感受,已經傷了表面和氣,受到負面批評、暗箭攻擊、冷言冷語霸凌,可能還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再給你重新選擇的機會,再想想,你還願不願意? 還願不願意合理地適度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
心理學界三大巨頭之一的阿德勒所寫的暢銷大作「被討厭的勇氣」。書本封面寫下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
在這一篇文我們把憤怒與生氣的等級稍微降下來一些,更接近我們大家的生活日常,職場、家庭、親子或親密關係,街坊鄰居。我也用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明,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情境以及所做的選擇,供大家參考。因為要說故事所以有點長。
稍微把不滿的情緒做一點不專業與狹隘的定義:凡是旁人的言語、行為、直接或間接地使影響我們該有權益權利、或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不便、而讓自己身體或心理層面上感覺不舒服、不爽、不滿。而這些狀況或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也可能是旁人壓根兒不清楚這些言行會造成我們的困擾。
另一個條件是:這不是一次偶發事件,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不定期出現。
我大概就2個方法:
- 把情緒忍、藏、埋。按兵不動,表面不動聲色,但其實這些情緒能量是慢慢累積在身體裡的,可能到哪天過了臨界點就核彈爆發級的殺傷力。
- 直接當場反應,這時的情緒能量蓄積不多,所以大多還能心平氣和地講出口。
就最近的事情,是一周前開始寫「憤怒與生氣」發生的。但這件事情是整整2年過程的累積,也得先做個背景的簡單但不算短的介紹。就當茶餘飯後無聊的生活瑣事看過吧。
我們的住處是40年老公寓重新裝修,老屋的隔音效果都不好,地板牆壁都薄,只要樓上樓下有過大撞擊碰撞的聲音,甚至隔壁棟的抽水馬達洗衣機運轉都會被影響到,連樓梯有人像是背著千斤重物腳步用力沉重,都讓我想探出門看看到底身體有狀況要不支昏倒了。
樓下原本只住一對老夫婦,林媽媽鄰里跑透透人際網絡發達,兩老輕手輕腳,偶爾剁雞炒鍋的聲音難免大了點。原本一切相安無事都好,但2020年起原本在大陸工作的兒子便帶著妻兒回台定居了,我的噩夢也跟著開始,林小兒未達上幼幼班的年紀,好動活潑是好的,哭鬧尖叫是家常便飯也沒問題,哪個幼兒不吵不哭不叫呢? 在家裡跑來跑去像是運動會一樣樓上聽得清楚也覺得很好自小培養運動習慣。
但糟糕的地方,就這林小兒脾氣不太好,很愛摔東西或是用力敲打啥有的沒的,那個突然而至的噪音像是在毫無防備之下鞭炮聲,活生生地會被嚇到。那時我們都盡量在家,我更鮮少出門,也常睏了就隨時小睡,但常常就在臥房正下方傳來那恐怖的「砰」聲巨響,被嚇醒了。
後來,我發現自己要躺下來小瞇時竟然會擔心等等會不會又被嚇醒,連睡個覺都要這般戒慎恐懼。我也常是戴耳機聽音樂,沒太大效果,很多次,我發現我竟然是心臟劇烈碰碰地心悸而淺眠後醒來。精神上的折磨是無比痛苦。
這噪音的干擾是一整天下來不定期不間斷地出現,我壓抑我的不滿,一直想著一定得去反應一下,約一年後的某天忍不住了下樓去好聲好氣地說明,應門的是媳婦,敷衍了我說會注意。
過了幾天噪音又更豐富了,我再一次忍著怒氣下樓,應門的是從未見過面聽說也不理人的老伯伯,他同樣過左右而言他毫無任何想協助的意願,終於火山爆發了,我們兩人吵了起來,把在屋內的林媽媽也驚擾了,除了張管家屈指可數的幾次短暫口角,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跟外人唇槍舌戰地提高分貝地吵架。
他們終於把罪魁禍首找到了,是一扇木門在自動關上時會撞上門框。我則安靜了數周吧。但其他次要擾人的摔東西撞擊物品的大噪音依舊存在,想說,人家都已經做了處理了我也不好再多要求了。
也常常聽到林小兒開心的笑聲跟活潑有趣的說話聲,會覺得這小孩真的是可愛活潑的,小孩的哭鬧聲跟本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我們對街的或旁棟的小孩哭聲震天尬響地,這家常便飯也不會讓我有任何啥情緒,頂多會心疼哭那樣用力那樣久會累的呀。直到2021年中,林小兒上幼稚園了,終於,白天可以不用擔心。但下午4點開始,林小兒放學後興高采烈地又開始他的運動會。
也不知道是長大了力氣大了還是脾氣也跟著大了,那個力道勁度又讓我覺得是不是發生啥事情了? 怎會摔這樣大力? 雞婆多事一點心中會OS, 難道這麼耍脾氣地摔長輩都沒關係? 這養成習慣後將來長大後會有怎樣XX的個性呢? 這不關我的事但總會雞婆想一下。
繼續忍繼續壓抑,上周二(1/4),我在客廳閉眼休息,張總管在裡面的臥房寫文,碰撞敲打的聲音又起,像是一連串的打擊樂器噪音版,我盡量去習慣這存在很久的情境,就像樂曲總會出現一個高潮亮點,這一聲巨響簡直是誇張,活生生地把我嚇得全身劇烈抖動了一下,已經怒髮衝冠中,同時,張總管出來也說,這也太誇張了吧。
有了他的背書,我那已達極限的理智線斷了,氣沖沖地要下樓理論,但樓梯走到一半,又稍微恢復了一點理智,回頭改以寫張字條替代,避免我那月冥火的T-SQUARE內蓄積怒氣一旦爆發殺傷力太強。
我也就獻醜地把字條做為呈堂供證,不過這也是經過蠻多人看過之後一致認為這字條內容並無不妥沒有甚麼,甚至包括跟林媽媽是近30年鄰居的張總管的媽媽也說沒甚麼。很好笑的是,我那個「嚇」竟然寫錯了3次,看我被嚇得多慘。
留下字條後我順便到外面河堤跑步一下。不久之後便接到張總管氣急敗壞的電話,下了12道金牌令要我立馬即刻火速趕回來,因為林媽媽已經堵人在理論、而張老獅得外出教瑜伽課了。跟林媽媽的談話,有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毫無交集,她拼命拜託我體諒一下,我說我完全知道也對小孩的哭鬧毫不在意,但那不是我寫字條的原因,我只是反應一件困擾干擾我的生活的事情,我只期望是否有可能在注意一下小孩摔東西這件事情。
如果是我,如果換成了理性的大多數人,將先反求諸己,做出改善。不是嗎?
隔天,張老獅跟我說,林媽媽隨身攜帶那張字條逢人就拿出來講,不難理解所帶的風向不外乎是我們這一戶多難相處難搞,連垃圾車的工作人員都知道這件事情。
我則輕描淡寫地說「這我完全不意外也完全不在乎。你還在北京工作時,博愛街上的早餐店老闆娘問我說,聽你家樓下林媽媽說,看你半夜一兩點還找一些朋友到家裡喝酒做樂呀?」一來林媽媽自稱10點就上床她親眼看到啥,二來我不喝酒。老早就看穿國王的新衣,只是再次戳破表面的虛情假意。
上周六(1/8),林媽媽再一次親自登門造訪,說有事要拜託我們,我想用中立的觀察而不帶個人情緒: 「以哀兵、弱者、居劣勢的肢體語言與口吻」,差一點沒下跪(自己多想的)地說
「讓我拜託拜託一下呀,我本來要打電話請張太太(張老獅的娘)來跟你們說的…..」
我真的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張老獅似乎比我好一點,「林媽媽,那妳期望要拜託我們做甚麼事情呢?」說不出個所以然。
「我們只是反應一件事情,完全不是你以為的要跟街坊鄰居反目成仇,哪天不小心還差槍走火演變成械鬥」。但我毫不低估林媽媽可以促成這件事情發生的能力。
我在(中)的文末寫下
心平氣和是高境界,但請不要忍氣吞聲而自傷。
不是要怒髮衝冠、唇槍舌戰、也用不著翻桌踢館,
至少要誠實地、堅定地、適時地表達不滿。
寫的也是我自己的狀況,我有做到,但我做的並沒有很好,我知道大家在職場在家庭關係上都有很多無法說出口的無奈與困難。就像我自己明明知道該反應這精神折磨2年了也才一年反應一次,但至少我願意勇敢地去做點事情。
透過林媽媽拿著字條當絕佳展開蜚短流長的話題的行為,也才讓思考寫下文章開頭那些問句:
「如果,合理地適度地表達情緒與真實感受,已經傷了表面和氣,受到負面批評、暗箭攻擊、冷言冷語的霸凌,可能還需要具備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再給你重新選擇的機會,再想想,你還願不願意? 還願不願意合理地適度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我的答案;Absolutely!!! 絕對一定會。
想想我過去在職場當個得八面玲瓏的八爪章魚 PM,為了和諧和氣,當然自己本來在處理人方面就有一定的能力,但檯面下有很多情境,現在想想,我做了錯誤的選擇,選擇壓抑不表達不滿,導致自傷不說,還造成拖延累犯的團隊成員拖累專案進度,面對客戶時我挨罵扛責。
而這位拖延者,沒人對他直接當頭棒喝敲醒他,對他自己對團隊等等不同層面的不良影響一樣都會存在,問題同樣沒有解決,只會越來越嚴重。更糟的是,或許這個累犯根本鈍到不知道他的作為影響多大。
我想說的是,我們受的教育很有問題,或許是我們曲解古人的智慧,比如「以和為貴」這句話我完全同意,但要達到和氣,是只能以失衡的方法如忍氣吞聲壓抑不滿等等便能不傷和氣?
把話用理性地說清楚才重要。我要擁抱不在乎旁人怎麼看我的水瓶座能量,也不要再使用維持假面和諧關係的失衡天秤座。在人際關係中依舊得保有自我。
我爆一下料,張管家的一句名言「你都不知道我在生氣什麼」。但現在只要讓恰北北的我知道他又有情緒壓著不說時,他就會被我噹。這都是需要時間調整習性慣性的。兩個人相處不要讓對方去猜去臆測,現在我知道他的一些地雷但在我看來根本微不足道,我照辦也沒有問題困難。
2年來第二次反應之後,情況似乎有改善一點,但至少至少壓抑1年多的情緒能量有了一個管道出口,身體舒服多了。有話要說,不要壓,旁人不是靈媒或神機妙算不會知道你的情緒怎來了,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算了,就怕旁人故意的言行不斷造成干擾。
你要不要挺身為自己而發聲?
上頌缽課同學第三脈輪不通暢占了極高的比例,常常會一職打嗝,這是好事! 有太多未消化的情緒了,頌缽的協助僅是治標不治本。
不滿有理,生氣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