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頻率_之 影響缽音品質的關鍵因素(中)
這篇續集拖得真的有點久,前陣子一直在忙著改造敲缽棒改到身體有點狀況(後述)。趕在中秋節前發文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影響缽音品質的個關鍵因素,5個度: 精準度、力度、手的柔軟度、敲缽棒的軟硬度(要匹配缽)、均勻度(強弱和韻律)。本篇繼續分享另外兩個度: 精準度、手的柔軟度
再一次強調,這幾篇的內容分享純粹是我個人偏好的方法跟自己的經驗,跟自己方法不同的自不存在對錯高下。還是老話一句,歡迎參考使用,更歡迎嗤之以鼻。
先說說「手的柔軟度」。在分享這個關鍵要素時,則一定要順便提醒握敲缽棒的方法。
拿起敲缽棒的起手式通常是五指都握住,但強烈建議在敲缽時不要五指都緊握住,這樣很容易就施力過大而有爆走破音的現象,我個人一定會放開兩根指頭(一根也可以),這樣手腕保持了彈性,也更能增加手的柔軟度。
照 1-1: 五指緊握很容易用力過度、不小心會敲出過於剛烈爆走的破音。
照 1-2: 建議放開一根或兩根手指,除了讓手腕有更大的彈性,也會更有柔軟度。
照 1-3: 也蠻常見到同學會用食指來頂在敲缽棒上,這比五指緊握好很多,但要敲缽的時候一定會用上食指的力量,食指一壓一推產生的加速度或是爆發力我自己覺得蠻難控制的,如果可以不壓食指當然是最好了。
做個小練習: 如照 2 所示
- 五指緊握敲缽棒後在一個180度的平面上,左右來回地像雨刷一樣滑動,感受手腕跟動作比較僵硬。
- 鬆開一根或兩根手指頭重複上面的雨刷,用手腕跟手指來控制時,感受手腕是更加柔軟有彈性。
要敲出柔軟卻有力量的缽音,手跟敲缽棒視為一體而展現出來的「彈性、柔軟」是關鍵,在敲到缽時,敲缽棒可以自己反彈回來,手腕若太僵硬只有向前衝的動能,沒有足夠的彈性來接納敲缽棒的反彈。
精準度:
- 敲缽甜蜜點,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敲缽棒的中間區域」能夠敲到缽的上緣約1~2公分, 看敲缽棒中間區域的寬度,不論是手持缽或是置於地上都一樣,若沒有很專注於練習敲到精準的甜蜜點,常常就會整根敲缽棒都在缽的地平線以下,這樣會有一種砰砰砰或鏗鏗鏘鏘的金屬碰撞聲,這對聽者而言是一個不舒服的干擾。又或者是敲缽棒的邊緣擦過缽緣,這也容易會有「嚓嚓嚓」的雜音。
- 當缽置於地上時,若用5手握棒,幾乎棒子就是平的跟地面180度平行,那這就非常容易擦邊。若把一根指頭甚至是2跟指頭鬆開,敲缽棒頭自然就向下掉了,敲缽棒跟缽的接觸面積就大許多,才更能敲到甜蜜點。又或者將手掌朝向上方,敲起來也不會憋扭不順暢。
- 「勾起來」:精準地敲到缽之後,要再有一個向上勾起來的「勢」,而這一個上勾起來的動作,會讓缽兒發出「嗡~嗡~嗡~」一波一波漣漪般美麗的泛音,絕對重要關鍵,不然缽音會太扁平沒有曲度弧線。一顆缽的360度都要試著去敲,會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泛音組合。每一顆缽一定都可以敲出波浪般、漣漪般的聲音。
- 勾起來的動作也可以想像成網球拍擊到球後要有個收拍的動作,這樣會輔助把球速送得更快,同樣的,勾起來時,而且缽是放身體,能量會更渾厚集中向身體內走去。常有同學大感訝異怎凱文敲跟自己敲出來的感覺/穿透力會差那麼多? 多練習多練習多練習,就會容易敲得精準了。個人深深覺得缽音的能量與穿透力真的不是靠蠻力,巧勁很重要,大力可能反而僅在表層下不去(磨缽也是)。
敲缽棒要在紮實地敲到缽後再勾起來,太早勾就會擦邊且缽因沒有完整地好好地紮紮實實地敲到,聲音就不圓滿飽滿了。敲缽棒繼續向前走喔,不是向後退。且敲缽棒跟手要移動,不是在原地勾(挖)。若能做到勾起來,這就完全避免底下(1-4.) 所提及的「向下壓」的力道。
- 不論是手持缽高於心輪(敲缽棒的軟頭在上方)、或是置於地上(敲缽棒的軟頭就在下方),要注意「敲缽棒的啟動角度」,如圖片中所示,置於地面時,初學者啟動時的敲缽棒角度很常見會在缽的上方、再從上而下向下敲,這樣敲下去後的聲音應該都會有一個「叩」的撞擊聲,若未來為他人在身上遊缽做聲波經絡按摩時,就會一直在過程中產生向受缽者身體而去的壓力,是非常不舒服的,這樣的干擾根本無法讓受缽者可以好好地放鬆享受。所以在一階(上)的基礎核心課程就不斷提醒大家要養成好習慣。
- 「敲缽棒的啟動角度」,建議初學者把敲缽棒的位置低於缽緣,並刻意擺出有一點斜度角度後「再起跑」,特別是置於地面上時,這個斜角的角度還可以讓勾起來的動作更順暢(供個人經驗供參考),當敲缽棒敲到缽時,可以是跟缽呈直角(最好的狀況),或者有個斜角,這依舊可以確保柔軟有力量的缽音,卻又能避免「向下壓」的力道。敲到缽的時候也可以是直角,個人覺得這是最好的, 特別是在身體上工作時候, 可以確保缽能充分得到敲缽棒的動能而轉變成缽的振動,但對初學者而言要再順順地勾起來需要時間練習。
- 手持缽缽的高度在心輪以上,建議用敲缽棒的頭在上手握下方的方式敲,同樣考慮敲缽棒的啟動角度,若一開始是垂直地啟動,除非敲缽棒是平行移動,不然敲到缽的時候,很高的機率也是會有叩的撞擊聲和向下壓的力量。
敲缽棒沒有敲在甜蜜點, 精準度不夠, 這太上面, 是擦邊
敲缽棒整支都落在缽的地平線下了,容易會有碰碰碰或鏗鏗鏘鏘的碰撞聲
- 力度: 敲缽不是打鐵或打鼓,不是敲大力敲大聲就好,但也不是為了避免爆走而小心翼翼輕輕敲。每一顆缽的敲擊力道有其最大承受值。且須要從聽缽者的角度來考量。
五指緊握住除了缺乏彈性與柔軟度,敲缽棒也很自然地便與地板平行,這樣很容易敲出擦邊球和用上太多的力氣
- 若手持缽要放眉心輪,那建議就是手直握敲缽棒,記得放開一根或2根指頭(男生可能比較可以)、或者把五指保留空隙不要完全都握實,這樣也能保有若干的彈性與柔軟。
- 我個人推薦另一種「拿毛筆」的方法。同樣的,手帶動敲缽棒去敲擊缽後再勾起來,我個人在敲地面上且在伸手可及的範圍內、或在身體上的遊缽或定點敲缽,我都一定用這個方法,特別是身體上,這可以確保還不熟悉的同學敲到甜蜜點的機率更高。
- 敲缽棒的軟硬度: 要看缽的厚薄大小與材質有其最適合的選擇,要軟一點的還是硬一點的,為呈現缽本身最好的層次與柔軟度,敲缽棒的選擇太重要了!!! 同類型的缽,敲30cm的大缽跟敲22cm的缽的棒子絕對是不同的。
- 均勻度: 包含缽音的強弱和缽音的韻律兩者:
- 缽音的均勻強度: 要盡量保持一定範圍之內的均勻度,忽強忽弱忽大忽小都會影響聽缽者的感受,幾次爆走可能就讓聽缽者提著心擔心會不會有下一次的驚喜? 這就要透過「專注於精準度、力度、柔軟度」的手感練習,這其實就是敲缽最難的地方,是自己的修練。
- 韻律是指這一聲跟下一聲缽音之間的距離,如度假勝地的海浪,一波將息未息下一波再起。穩定的節奏與律動,也是敲缽者自己心中的韻律。每一聲缽音之間如何拿捏? 敲者與躺下聽缽者所感受到的缽音振度是完全不同的,敲者可能因聽不到而再敲,但對聽者而言可能振度還很夠且須要聽聽餘韻,過度密集反而會造成聽者的聽覺負擔,感受到匆忙焦急反而無法放鬆。用手去摸缽底感受振動,而不是用耳多所聽到的來決定、也不是數拍子來決定。
若非得要選出一個最重要,真的也為難,畢竟缺一不可,若拿著刀逼我非得選一個,那,適合的敲缽棒是最重要的。其實想想,凱文花大把大把時間在做手工改造敲缽棒不是沒有原因的,一根硬饅頭般的敲缽棒,就算手再軟且勁道再柔,也無法克服鏗鏗鏘鏘的結果。相反的,我真的遇過學員拿一根大鐵鎚般的敲缽棒,殺雞用牛刀,也完全行不通。
一階(上)最後的簡單兩兩練習,同學就體會到敲缽真的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但也是因為遇到龜毛的凱文才會這樣,是幸還是不幸? 很難說不好說~~~
(希望照片圖文可以盡早誕生不要拖太久XD)
- 每一顆缽都能敲出像是水波或漣漪一樣,嗡嗡嗡地一波一坡地向外擴散。小訣竅就是做到以上「4個關鍵因素後」後,在敲到缽後要有「勾起來」的收尾,這會是讓缽音有一圈一圈泛音的層次感,且勾起來就不會對缽造成向下的壓力。
- 最佳的敲缽的方位: 慣用手為右手時,最佳位置為3點鐘,3~6點鐘方向次之。強烈不建議從12點鐘或是反手拍敲6~9點鐘方向,對初學者而言,精準度跟力度都還拿捏不準時,以後者的方式敲出的缽音品質會更加不穩定。(常在課堂上半開玩笑說,12點鐘方向敲缽是我的地雷,若能好好地從最適當的3點鐘方向敲缽的話,為何要從最不好下手的12點鐘方向呢?